在台灣推一個技術社群,最難的不是找題目,而是「讓人持續來、讓事持續發生」。
這篇文章記錄我如何把 Odoo Community Taiwan 從無到有地做起來的過程:從每月固定一次的小型聚會開始,用 Odoo 自己的 Event 模組把報名、通知、線上線下並行與會後回饋跑順,靠著每場的問卷不斷迭代內容,逐步連結到其他兄弟社群,讓更多新手看見能落地的 Python 應用,最終把參與人數推上新高。
你會看到的不只是「辦了什麼」,更包含「為什麼這樣辦」:我們怎麼降門檻、怎麼把一人社群養成可複製的流程、怎麼面對讀書會的學習落差與人力瓶頸,以及接下來要走向國際、擴大志工與在地化的路線圖。
若你正打算投入 Odoo、經營技術社群,或單純想把活動「做長做穩」,希望這份實踐筆記能給你一些可直接帶走的做法與勇氣。
同時這篇也是我在 COSCUP 2025 的 Odoo Community Taiwan (開源商務軟體) Track 的其中一篇演講。
演講的更多 資訊 在這邊 : )

起心動念:從另一個技術社群的興衰學到的事
我之前比較活躍於 Linux 的社群,深刻感受到「 高門檻 」,造成新人很少,加上「 前輩人生階段轉換」,讓許多前輩慢慢淡出。
技術再強、資源再多,如果缺乏穩定的帶頭人與接棒機制,社群就會逐漸沉寂。
帶著這個反思,我決定在台灣把 Odoo Community Taiwan 從零做起:有人帶頭、持續聚焦、把門檻降盡量降低。
第一哩路:固定節奏與小規模起跑
我們從去年的 6~7 月間啟動,固定「每月第一個週四」聚會。
第一次報名約 19 人、實到 10 多位(線上多為 3–6 人),雖然不多,但證明「真的有人在找 Odoo 的學習資源及交流平台」。
每場活動後我都收集問卷,發現大家想聽的主題很務實:實務導入、會計與邏輯、真實企業案例。這讓我們能以需求為中心設計後續內容。

用 Odoo 做社群:Event 模組讓一個人也能辦
一個人辦社群很吃力,但 Odoo 的 Event 模組真的救了我:報名、寄信、線上/線下並行,全都在同一套流程跑得動。
也因此我開始思考:「把這套活動系統分享給其他社群」,用工具彌補人力不足。隨著活動穩定,我們也累積了辦活動的 SOP:固定節奏、議程模板、報名流程、行前通知、會後問卷、內容迭代。

擴散與成長:跨社群合作、讀書會與人數突破
第 6–7 個月開始,資深前輩陸續出現、交流變深;第 8 個月起,我們主動到 Python、PostgreSQL、Backend TW 等兄弟社群分享,讓更多人知道「Odoo」。
某次線上活動來到 80 人,其中約一半是第一次接觸 Odoo——我們抓到對的推廣方式。其間也舉辦了讀書會(感謝 Harry 的書),雖然學習落差仍在(熟的人很熟、不熟的人容易掉隊),但我們看見需求,之後會用更多 Tutorial 與分級路徑來補齊。

下一步與需要的夥伴:走向國際、擴大志工與在地化
一年後,我們已從 0 到 1,但要往 1 到 N,就需要更多人一起:
- 社群行銷:經營內容、擴散聲量、社群互動。
- 設計 / 美編 / 網頁:視覺一致、活動素材、頁面體驗。
- 開發者:在地化(i18n / 會計 / 法規)、社群工具與自動化。
我們的里程碑是把系列活動撐到 12 場,並把舞台推向大型年會(如 COSCUP / APAC 線上社群),把台灣 Odoo 與國際社群連上線。
Odoo 很強,但橫跨業務 / 會計 / 流程,確實不可能「一看就會」;而這正是社群存在的價值。
歡迎加入,跟我們一起探討研究 Odoo,並實務上貢獻讓大家能有所受益。